焦點人物:人物專訪 : 國際頂尖設計師 Peter Gray

三月底應 MOROCCANOIL 品牌來台做趨勢大秀的國際頂尖設計師 Peter Gray,除了為台下近 800 位慕名而來的台灣設計師們帶來四款經典融合復古及現代潮流、共 20 款的創意髮型外,也在趨勢大秀的隔天舉辦研習會,讓設計師更能近距離感受這位享譽國際的創意髮型大師魅力。也是因為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能讓 TheOpenHair 有機會能夠跟 Peter Gray 聊聊他私下真實的一面以及他對於目前美髮業的情況。


跟國際大師面對面、親耳聽到他聊起以前年輕時的瘋狂,以及這幾天在與台灣設計師相處的細節。你會很驚訝地發現,當你真正感受到所謂『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這句話是甚麼感覺。作為一個用絕佳的藝術美感建立起一個橫跨髮型、藝術領域的里程碑,Peter 不論是面對專業的提問,或是分享起自己過去的經驗談,言談間絲毫感受不到對於本身藝術成就的那種自滿。



如果真的要細數他美髮生涯以來所合作過的對象,一字排開皆是國際頂尖的服裝設計師、好萊塢的巨星、各大精品時尚周,甚至在各大知名時尚雜誌裡,透過自己的鏡頭去記錄每一季流行的時尚趨勢。問起印象最深刻的合作經驗,Peter Gray 說他對 Martin Margiela 那種把『美』融於自身於無形中的精神深感佩服。 Peter 說 Martin Margiela 對於自身品牌的精神定位相當清楚,而且強調不只要單純的美就好,他要的你看不見、卻能十足感受到美感存在的那種強烈。小時候在南非寄宿學校時,學校對於頭髮長度有著嚴謹的英式校規,讓天生骨子裡帶著叛逆血液的 Peter 決定用在簡單不過的剪刀打破這個規矩,在淋浴間開啟了他可能是職業生涯最開始的美髮經驗。可能也是這樣的個性,讓我們在聊起現在美髮界的情況時 Peter 直接了當的點出他認為的現況,主張『啟發式的教育,才是真正長久的教育機制』的觀念,而想要打破目前的情況,唯有對你現在正做的事產生大量的熱情及從中找到令你感到得到興趣的方向,並用心去感受這個行業給你帶來的熱情及衝擊,才能真正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美髮高峰。

Hair by Peter Gray 

Color by David Adams & Lupe Voss

Photography and Digital Imaging by Robert & Kay Lobetta

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對 Peter 來說,髮型師是一份獨一無二、且某種程度上是無可取代的職業。相較於其他同領域的藝術工作,髮型是可以決定一個人整體造型是否出眾的關鍵。今天你可以輕易抹去覺得過濃的妝容,可以隨時變換你要的服裝穿搭,用去光水塗掉你不喜歡的指甲油,可是髮型不是,一旦你覺得今天長度或是剪裁需要調整卻得要等頭髮長到可以修剪的長度才能調整,這也是 Peter 身為髮型師覺得最有趣的一點。「髮型不是在於看上去的樣子,而是這個髮型帶給你這個人有甚麼感覺」。在做一些時尚雜誌、或是替影視名人做造型的時候,這個信念總是讓 Peter 創造出既時尚卻又能完全符合顧客個性的造型。如何兼具美感及顧客需求也是 Peter 在工作環節相當重視的一點,他認為兩者擇一的情況下不會做出令顧客、甚至令自己滿意的造型,這個時候就必須了解到「髮型,是代表一個人個性最直接的特徵」,自然就會全神貫注對於當下的作品投注更多的熱情及心血。

Photo by Randy Taylor @ Betsey Johnson Autumn/Winter 2011' for Redken

Photo by Randy Taylor @ Betsey Johnson Autumn/Winter 2011' for Redken

地球村的美髮世界

現在時代的進步與美髮之間的關係,Peter 認為髮型文化已漸漸趨向一個所謂地球村的概念,透過影音媒體傳播的及無國界的資訊交流,國與國之間基本上已經是沒有距離了。常在世界各國間遊走的 Peter,有感新世代的年輕人因為旅遊的便捷性而常常出國深造自己髮型專業的資源顯得相當興奮。像這次應邀來台做趨勢大秀的他認為,新世代年輕設計師除了用語言去表達自己外,更會透過作品為自己表達,而在表達的同時,你所傳遞的不只是你作品的生命力,更多的是你對這個行業的熱忱及用心。

不按牌理出牌的即興創意

對於髮型秀或是大型發表會已有相當豐富經驗的 Peter,提到前一天晚上的趨勢大秀上 Violet Sainsbury 充滿笑聲及活力的表演態度表示相當贊同。他說 : 我們本來就想做一個跟其他品牌截然不同的表演,因為重複的元素一再出現在不同的場合,再多次的表演都毫無意義。有時候不在規則上的舉動都會帶來意想不到驚喜。

冷漠姿態造成無限距離

至於談論他所看到的美髮環境,Peter 直說許多設計師都忘記這個行業是以「人」為服務中心,而不是站在客人身後對著鏡子喃喃自語,跟自己溝通。就好比今天你生病去診所看醫生,醫生不是細心為你診斷治療,而是站在你的身後對著鏡子問 : 你今天哪裏不舒服? 你會覺得這個醫生有在真心關心你嗎 ? 雖然 Peter 並不樂見這個情形發生,但是他認為這種冷漠的情形逐漸變成常態、而且隨處可見。面對美髮業這樣的情況, Peter 希望設計師在面對顧客的同時,要將姿態放低,將傲氣收起,因為你用冷漠跟鏡中的反射對話,最後的結果也只是產生冰冷的對話。對 Peter 而言,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莫過於溫度,跟沒有靈魂的空殼對話只會吸引到同樣沒有靈魂的同類,久而久之你會失去自我失去深度。

Photography by Peter Gray

啟發式的教育 才是真正長久的教育機制

Peter 也發現在美髮的教育體制上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他談到現在的美髮學院,多半都是給設計師像在學校一樣,大家排排坐,一支筆一本筆記,然後我說你做,一字一句,沒有所謂講師與設計師透過作品、顏色做互動,單純為了推廣課程而開設課程,這是不對的。美髮業是一個充滿創意、想像力的,你用艱澀的死板教學是不會產生全新的概念。Peter 希望教育,是要用互動跟溫度去讓設計師感受到你深藏在創意作品背後的價值,希望設計師會因為互動而產生興趣,因興趣而產生疑問,然後因為解決疑問而得到遠超過課堂內容的價值。啟發式的教育,才是真正長久的教育機制。過去 30 年來,全球的美髮教育已趨向半制式化,教學內容也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調整。學了些學院內容皮毛的設計師開始沾沾自喜...等等的現象,都是一再消耗著設計師的創意及熱情。Peter 特別提到 3/22 應 MOROCCANOIL 所邀在台北所做的研習觀摩,Peter 特別請所有在場的設計師上台,用手來感受模特兒的髮質,我跟他們說 : 上來啊,來感受一下東方人跟西方人髮質的差異。或是將台上表演的素材丟給台下的設計師們親自感受,而不是透過我的麥克風去告訴他們哪裏有差別。因為大部分台灣的設計師可能從來沒這個機會去感受到東西方髮質細軟根粗硬的差異性,再加上用過造型品後兩者髮質的差別。我要的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要的是得到他們的注意力。

Photography by Peter Gray

顛覆創意極限 大玩另類造型

談到創意,Peter 與 我們分享年輕時自己在沙龍上班時是如何用大膽、極致前衛的造型去開始每一天的忙碌。包括學女生上全妝、穿著蕾絲的裙子....等等,覺得在那時的紐約自己一定是走在時尚潮流的最前線,殊不知一到了英國倫敦才發現每個人比得不是時尚,而是瘋狂,自己相形之下就好像是普通人了。也可能是這樣子才讓 Peter 日後不管是髮型創意、攝影的創作概念都相當大膽前衛。說到 Peter 除了會聯想到他與時尚大秀的緊密關係外,就不得不提到非主流的另類髮型秀 NOISE。印象深刻是 2013 年在英國東倫敦的那場 NOISE 秀上,Peter 為整場表演團隊的壓軸演出,表演進行到一半時,Peter 突然拿起香檳杯往地上狠狠一踩。對這畫面相當震撼的我,不禁想問是臨時起意還是是先有想像過這個橋段 ? 只見 Peter 一派輕鬆說因為在後台做前置作業時,有人因為他拿著便宜的剪刀做造型感到不以為然,甚至出言調侃一番。Peter 說原本不是很在意,但是因為在台上越想越氣,就決定用碎香檳杯去向對方證明 : 工具價格的昂貴是無法衡量你剪裁的技巧跟創意的極限,Peter 也特別在香檳杯旁放了麥克風,用聲音去傳達內心的憤怒。Peter 也談到因為那天大家玩得太瘋狂,在台上欲罷不能地發揮創意而讓出場時間稍有延遲,而他跟他的模特兒在後台聊天時決定要放手一搏,不設限去瘋狂大玩特玩創意一番。也因為這樣的瘋狂讓外界每每提到 NOISE 就會聯想到 Peter。 

Hair by Peter Gray

後記

Peter 在訪談間跟我們分享了他的小秘密。他說因為他知道他有太多狂野的點子跟想法,又加上以前年輕人服裝的特立獨行,所以現在他的服裝風格偏向中規中矩,讓外表看起來盡量 " 正常一點 ",可是他又不想完全隱藏起來,所以他會在小細節處 " 透露出他的瘋狂 ",像那天他把褲管捲起來,露出一截湛藍色、帶有小怪獸圖案的襪子。其實一雙襪子也沒甚麼特別,但是當你將這個童趣跟 Peter 聯想在一起時,不禁菀爾一笑。一個藝術家如果有相當的天賦及絕對的堅持,那麼這個圈子絕對不會埋沒他可能受到矚目的任何機會,可是一但已經是國際知名頂尖的設計師卻依舊長年都如此炙手可熱,世界各地的時尚秀、雜誌拍攝邀約不斷,可能成功的原因就不僅僅是表象看到的膚淺原因了,可能就像 Peter 自己說的,要用心跟溫度與每個人對話。